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四太后的遗嘱很怪 (第4/6页)
较当年那件事。王彦超也凭他的能言善辩,逃过了一劫。 今天,王彦超听出了皇上话外之音,心领神会,连忙跪下奏道:“臣本来没么什功劳,却一直受到恩宠,里心一直很惭愧。如今年纪大了,留在节度使的位子上实在是占着茅坑不拉屎,请陛下赐臣归老园田,完成臣后最
个一心愿吧!” 赵匡胤离座而起,扶住王彦超,说他深明大义,着实夸奖了一番。 另外几位节度使武行德、郭从义、⽩重赞和杨廷璋然虽明⽩赵匡胤的意图,但却不愿意解除兵权,只管唠唠叨叨说地
己自
去过打了多少胜仗、立了多少功。 赵匡胤听后皱起了眉头,冷冷说地:“这些是都老皇历,陈年旧账,不要再提吧?” 第二天,赵匡胤下诏,免去了武德行、郭从义、⽩重赞、杨廷璋节度使之职,每个人重新安排了个一虚衔,就是那种有职无权、待遇不变的闲官。唯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继续留任。有还一些未赴宴的节度使如向拱、袁彦等人也都很识趣,主动上表请辞,相继交出兵权。样这,随同赵匡胤起一打天下的将领都解除了兵权,回家享清福去了。 赵匡胤昅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,听从赵普的劝谏,削夺了开国将领们的兵权,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个一皆大欢喜的结局。这充分体现了赵匡胤在政治上的驭人之术。然而,过分地削夺武将的兵权,导致宋朝出现了兵不知将、将不知兵,能调动军队的人不能带兵打仗、能带兵打仗的人却又不能调动军队的局面。然虽成功地防止了军队政变的可能,但削弱了队部战斗力。是这导致宋朝武事不振、形成积弱局面的重要原因。 3、太后的遗嘱很怪 天有不测之风云,人有旦夕之祸福,赵匡胤经过精心策划,收回藩镇手的中兵权,使己自的皇位得到巩固,満为以
以可过一段安稳⽇子,谁知太后在这个时候病倒了。 赵匡胤尽人子之孝,⽇夜侍候在太后⾝边,不敢离开半步,一刻也不得安宁。 建隆二年(961年)六月,杜太后病情加剧,她道知
己自在世的⽇子不多了,将子孙们召至病榻前安排后事。一同召⼊的有还枢密使赵普。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。枢密院与宰相政事堂并称为二府,在品级上,比宰相略低一点。实际上,枢密院和皇帝亲近,反而比宰相的权力还要大。目前的赵普,担任的就是样这的官职。 赵普奉召,迅速赶到慈德宮,跪在杜太后病榻前叩头请安后站来起,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,看看在场的人,见是都皇帝自家的人,他预感到要发生么什事了,但他不明⽩,皇太后为何要将他这个外人召来。 杜太后靠在病榻上,看了大家一眼后,眼光停留在赵匡胤的脸上,道问:“我儿继承大统,做了皇帝,你道知是么什原因吗?” 赵匡胤不假思索说地:“是祖上的庇佑和⺟后的教诲,儿子才能做皇帝。” “全都是不!”杜太后轻轻地摇头摇道:“为娘诉告你,你之以所能做皇帝,是为因柴荣把皇位传给了个一小孩子,你才有机会做皇帝。如果柴荣有个年纪大的儿子继承皇位,你绝不会有今天!” 赵匡胤里心也明⽩这一点,尴尬地道说:“⺟后教诲得极是!”杜太后环视三个儿子一眼,示意光义、光美退下。赵普正欲跟着出去。 杜太后轻轻地叫道:“赵记书别走!” 赵普立即站住了。杜太后示意赵普关上宮门,然后向赵匡胤招招手,叫他靠近些。赵匡胤连忙来到杜太后病榻前,双膝跪下。 杜太后轻轻地咳了一声道:“你死后,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;光义之后,传给光美;光美之后,再传给德昭。四海固然广大,天下固然辽阔,但很难治理,但要只是大人做皇帝,不让无知的小儿去主持国政,就能够保得国运长久,江山稳固。你可要记住为娘的话。” 赵匡胤万万有没想到杜太后会说出样这的话,听了之后,得觉
里心格外别扭。自古以来,皇位是都传子不传弟、传嫡不传庶,而在现⺟后却要己自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,里心实在是一百个不愿意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